
践行二十大精神,总结新业态经验,讲述新文旅故事。为提升导游综合素质,加大对我省导游培养支持力度,加快提升导游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,河北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特别推出了“动听导游”第二季线上交流活动。特邀全国优秀导游、金牌导游、知名一线导游、高校专家带来精彩分享。
★书藏古今----天一阁★
【资料图】
讲述人:吴杰超
国家首批金牌导游员
第三届全国导游大赛铜奖
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签约嘉宾
浙江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副秘书长
浙江省模范导游员、浙江省文旅拔尖人才
浙江省导游大赛一等奖
共青团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
2018年宁波市政府3315计划高级人才
2021年宁波市首届技能大赛金奖
2021年宁波市六争攻坚先锋榜候选人
宁波电视台《天一荟》栏目双语主持人
宁波市青联委员、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会员
宁波市首席工人
宁波市首席技师
宁波市技能之星
“宁波市十大最美青年工匠”
2019年“鄞州金匠”、“鄞州工匠”
导 读
宁波,素来有着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的美誉,那书藏古今指的就是坐落于宁波城西、月湖之畔的天一阁博物馆。本期《动听导游》节目邀请吴杰超老师为我们分享《书藏古今--天一阁》。
(录音参考稿)
各位朋友: 大家好! 我是来着浙江宁波的吴杰超,非常荣幸,收到河北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的邀请,参与动听导游活动,并有机会在此向大家介绍美丽南国书城---天一阁。 宁波,素来有着书藏古今,港通天下的美誉,那书藏古今指的就是坐落于宁波城西、月湖之畔的天一阁博物馆。 我想很多导游朋友初闻天一阁是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书中,那天一阁究竟藏了哪些古今书?她的历史地位如何?又是怎样保存延续至今的呢?接下来就请各位听我为大家讲述:四百年风雨天一阁。 天一阁的历史地位天一阁,位于宁波市海曙区,占地面积有三万一千平方米,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(1561年-1566年),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。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也是亚洲最古老的、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三大私人藏书楼之一。更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。 天一阁创始人-范钦走进天一阁,迎面就能看到一座正襟危坐的铜像,他便是天一阁的主人------范钦。 范钦出生于书香世家,从童年时代起就受到祖父的熏陶和教诲,一边在私塾就读,一边由祖父对他进行家教。因此,他在经学和策论等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。嘉靖七年(1528年),以七十名的成绩中举,是年范钦二十三岁。嘉靖十一年(1532年)范钦以殿试三十八名被选入二甲,赐进士出身,是年范钦二十七岁。同年,范钦被派往湖北省随州担任州级地方长官,从此便踏上了官宦之路。 范钦在二十余年的官宦途中,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。北至陕西、河南,南到两广、云南,东到福建、江西。而且任职之处都是边陲重地,可见当时的朝廷对其是非常重用的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l558年),由于他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倭有功,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级别。 范钦为官清明,执法公正,深受百姓爱戴,他不畏权贵,敢于同皇亲国戚斗争,正如古人所云: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”就在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不久后,就招致了某些科道御史的弹劾,于是便得到了皇帝的一道圣旨:“回籍听勘。”范钦被劾的具体事实是什么,现存史料中都查找不到,但回籍听劾之后,便没有了下文。这对范钦的打击实在太大了,56岁正是他仕途一帆风顺、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。一时失落之感自在情理之中,但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和情绪调整,他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。有了理想和追求,就有了人生价值和不断进取的动力。在他最后的二十五年生命中,在另一个天地里,他继续充分施展才华。所以,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充实,因为有他的藏书事业。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:“好事流芳千古,良书播惠九州。” 天一阁名字由来以及布局范钦从青年时代起便有志于藏书,自27岁考中进士初任湖北随州一级地方长官至56岁解甲归田近三十年的官宦生涯中,他总是留意搜集当地公私刻本,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、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、政书、实录、科举录等,回乡后的25年,因当时书籍售价不菲,所以范钦一直坚持手抄书,最多时藏书达到了七万余卷。 最开始藏书少,范钦就放在居住的地方,东明草堂,后来藏书多了,范钦就想建一座藏书楼来存放书籍,于是天一阁应运而生,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,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,斜坡屋顶,青瓦覆上。一层面阔,进深各六间,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,天一阁以书橱间隔。阁前凿“天一池”联通月湖,园林以“福、禄、寿”作总体造型,用山石堆成“九狮一象”等景点。 范钦为何将藏书楼命名为“天一阁”呢?据说范钦在阅读《龙虎山天一池记》时深受启发,取其“天一生水”之意。他觉得书最怕火,而水能克火,故用以水克火的意思来命名藏书楼。他将藏书楼分为上下两层,楼上一大开间,楼下是六个开间,合“天一”、“地六”之义。楼下天花板上藻井图案,绘水纹,象征以水制火。阁前凿一水池,名“天一池”,以备蓄水防火。关于天一阁名字的由来,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,几百年来热议不断,我想,不管是范钦看了《龙虎山天一池记》也好,还是受到了《易经》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也罢,又或是当时的范钦真的易经囊中羞涩,只能建筑为6开间,但范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藏书,保护毕生心血,但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名字的魔力,天一阁453年里竟然没有遭遇一次火灾,其实在我看来,天一阁之所以能得以完整的延续450余年,源于范氏家族和所有倾慕天一阁的人心中的那一池水。 天一阁藏了什么书 为什么?从流传下来的天一阁书目及众名家所记载的天一阁藏书精华中,有关专家将范钦所藏的书籍特征归纳了五点: 第一,多孤本。所谓孤本是指仅留存一份的有价值的书本。天一阁所藏孤本有《周易要义》、《论御笔解》、《经义贯通》、《铜人针灸经》等。 第二,多抄本。手抄本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,深受历代文学家、学者和藏书家珍爱。因其仅靠亲笔抄录,于小范围内流传,底本要比其他各类善本更为稀少。再加上社会动荡、天灾、战乱、文化浩劫等因素破坏,存世之本极少。被藏书家们叹为比珠宝玉器更加珍贵,与古董字画同具收藏价值的“文化标本”。 第三,多精校本。所谓精校本一是足本,二是精本,精校精注,错误极少的版本。 第四,多地方志。尤以明代方志为多。方志,顾名思义就是记载各地情况的志书,是中国式的地方史。地方志内容丰富,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,也是世界文献中独特的一部分。据统计,我国历代编修的地方志现存的达八千五百多种,近十一万卷,占我国古籍总数的十分之一。方志因其记录了一方的大事,地理山川、天文气象、动植矿产、经济政治、文化、人物传记以及区域调查统计资料,几乎可充当一部当地的“百科全书”。天一阁原藏明代方志400余种,现存271种,其中164种在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》和《台湾公藏方志目录》中为仅见之本,可称为海内孤本。 第五,多金石碑刻,以石鼓文最为有名。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,世称“石刻之祖”。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,故称“石鼓文”。 以上这五大特点可以看到当时范钦藏书的独特性,但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定,终使天一阁的藏书大量流失。从长子大冲接管藏书至1949年的近400年间,天一阁饱经忧患,历经沧桑,又经历了5次“劫难”:天一阁的藏书从范钦时代的七万余卷减至一万三千卷。而后至今,在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之下,天一阁的藏书已达30余万卷,再次成为了全球藏书界的一颗明珠。 天一阁藏书怎么保护的?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纸张的国家,按道理来说,应该有大量的书籍来记载这些丰厚的文明,可是脆弱的纸张抵挡不住纷飞的战火,为了保存藏书,曾有很多人尝试建楼藏书,但大多失败了,那天一阁是如何做到近400年间里平安无事的呢? 范钦吸取前人教训,认为烟火是藏书大敌,因此生前曾制定了许多严格的家规制度,如“烟酒切忌登楼”、外姓人不得登楼、“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”、“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”、“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”等等。“罚不与祭”即不能参加祭拜祖先的仪式,这对范氏子孙来说是莫大的耻辱,因此范氏子孙都能恪守族规。 临终前曾立下遗嘱:代不分书。于是将遗产分为两份:白银万两和一楼藏书。大儿子范大冲毅然承担起保护藏书的责任,继承了所有藏书,不仅拨出田产作为维护书楼之资,并制定了“代不分书、书不出阁”的族规。开启了范氏家族的藏书接力,致使藏书历经十三代相传保存至今。 代代同心,家风尽显淳绵。一人为书痴,一族守世代。天一阁不仅为宁波范氏带来了名望,更为其子孙氤氲了百年读书氛围。从清初至雍正年间,范氏就出了十名进士;明清两代,范家出类拔萃多达16位,成为冠冕甬上的书香世家。曾被清代文人姚元之撰过一联云:“人间庋阁足千古,天下藏书此一家。” 他们是值得敬佩的,正因执着如此,天一阁才得以众心拥护、传承久远,进而铸就了现下这番,与万民同享的文化福泽。 天一阁现如今的意义天一阁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制,同样被四库七阁及后世其他藏书楼奉为圭臬。 这里有百家之言,四海之书,这里有五彩生活,百味人生,这里是感受文化的一道窗口。从私人藏书楼到享誉世界的藏书胜地,天一阁这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奇迹,在历代藏书人的坚守下仍熠熠闪光,深入挖掘和阐发天一阁的文化意义,弘扬跨越时空、超越国界,富有永恒魅力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,对于复兴宁波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 因为时间的原因,今天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到这里,倘若您来宁波,您一定要去天一阁,去看看何为藏书,何为古籍,何为守护,何为传承。因为她不仅是宁波的天一阁,也是中国的天一阁。更是世界的天一阁。谢谢。标签:
上一篇: 世界今亮点!巴基斯坦卡拉奇一工厂发生火灾 致4死13伤
下一篇: 最后一页